对混凝土以及水泥质量的误区
发布时间:2021-06-03   浏览:1076次

例如——① 简单以强度高低作为水泥和混凝土“好”、“差”之分,“抗压强度高的混凝土,其它性能都好”;
② “早强高的水泥或砼是好的水泥或砼”;
③ “强度(甚至)”,“高强或高性能砼必须用高强度(标号)水泥,建议取消32.5级水泥”;
④ “纯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是正品,其它是次等品”;
⑤ “认为纯硅水泥是好的,掺加混合材的水泥是不好的”;
⑥ 将高强度砼与高性能砼画上等号或者作为高性能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高性能混凝土是以优异的耐久性(而不是强度)作为主要特征或目标,满足建设工程特定要求,采用优质常规原材料和优化配合比,具有优异的拌和物性能,以达到工程所要求的物理、力学和耐久性能并能长期保持的混凝土。“高性能”不等同于“高标号”。

水泥胶砂强度高是水泥实物质量一方面的体现,却不是混凝土质量的保证。部分水泥企业与施工单位误认为:水泥的早期及28天强度越高水泥质量越好,其质量越有保证;水泥早强越高,施工周期可以加快与节约成本。水泥企业受片面导向及传统认识的影响,或为了迎合施工单位的不合理需求,早强与高强被视为优质水泥的标准要求。给水泥生产与砼工程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熟料中C2S 、C3A过高,水泥细度更细,能耗增加;也是造成混凝土温升大、结构应力增大、早期开裂增多与耐久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砼搅拌站生产的拌和物不是终产品,必须经过浇筑、振捣、收面、拆模、养护等一系列成型工艺,制作成混凝土工程或构件才是终产品,其中成型工艺对工程质量有很大影响。
由于水泥和混凝土分属两个学科体系,加上体制的原因,一直属于两个行业,存在严重的隔离现象,水泥生产和使用双方缺乏充分沟通、了解,以至于互相误导甚至排斥,极不利于建设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突出表现在:过分期待水泥能满足工程的全部要求或主导混凝土的功能,混凝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便主观或潜意识地推断是水泥质量问题引起的,较少全面系统查找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其它原因,或水泥企业以符合产品标准或标准没有相关指标要求为由推卸责任。信息不对称造成各方职责无法到位,难以确定混凝土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出现质量问题时,必然纠纷不止,水泥业和作为用户的混凝土业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

高效外加剂及掺和料的普遍使用,改变了混凝土和水泥单一的依从关系,可以掺入大量掺和料(混合材),外加剂及掺和料已成为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必不可缺的重要组分,而不仅仅是降低成本。仍有部分水泥从业者将高性能硅酸盐水泥错误地理解为就是高标号水泥,继而误认为推广高性能砼就是推广高标号水泥与高强砼。目前国內砼搅拌站所用水硬性胶凝材料实质是经二次配料工序制备的,岀厂泥标号是由熟料掺混合材、石膏配制的。如水泥与砼产业融合或条件具备,终的砼产品中胶凝材料组分可在水泥厂一次配制。所以说,现阶段仅从利益岀发,不充分考虑应用条件而过分追求或片面推动岀厂水泥高强高标号化是另一个误区。
水泥是半成品,混凝土及其制品是成品,水泥生产和应用双方要多了解对方的相关知识。水泥产品标准所定技术指标只是其基本要求与保证,而不是对优质水泥的要求标准。对水泥生产者的要求是,水泥品质的优劣应从其配制现代混凝土的性能及施工要求来衡量。对混凝土制造商的要求是,应提高其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砼配比及原料,强化施工过程控制等。生产方应考虑混凝土综合性能的要求提供合适及差异化的产品,使用方应根据混凝土工程的特点、环境及施工条件,考虑到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水泥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选择满足要求的相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