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短短四个月内,全国至少10家混凝土企业接连陷入破产清算的泥潭,覆盖重庆、河南、广东、山西等十余省份。其中一些曾是区域龙头的企业,也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无奈退场。
这场席卷全国的行业震荡,不仅凸显了企业资金链的脆弱,更反映出整个产业链存在的深层次危机。
01
行业现状:需求骤减,利润腰斩
混凝土行业的命运,始终与房地产市场的起伏紧密捆绑。
自2021年房企融资政策收紧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2024年更是跌至1.2%的历史低位。在大规模暂停新项目开工的背景下,直接导致混凝土需求“腰斩”。
数据显示,2024年混凝土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5.6%,利润总额锐减35.84%,亏损企业数量激增1221家,达到5593户,行业亏损面突破30.1%。
可以说,过去靠房地产扩张‘躺赚’的时代结束,现在回款周期动辄半年,低价竞争又让利润薄如刀片,不少企业生存已是举步维艰。
02
内忧外患,企业举步维艰
除了外部环境的冲击,混凝土行业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市场需求萎缩的背景下,行业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为争夺有限的订单,部分企业甚至将混凝土价格压至成本线以下,每立方米利润不足5元的现象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环保政策趋严,绿色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更严峻的是,房企资金链紧张导致混凝土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激增。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03
转型求生,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塑
面对生存危机,行业洗牌已成必然。
一些企业开始打破传统路径,探索新的生存法则。在浙江,某混凝土企业投资建设“零碳搅拌站”,通过光伏发电和固废利用,将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碳排放降低40%,成功中标多个政府绿色基建项目;
同时还有企业引入新能源搅拌车与光伏一体化布局,每年节省油费15万元,碳排放减少30%,并通过工业固废替代30%水泥。
另外,部分企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非房地产领域的市场需求(如基建项目、农村市场等),从而降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例如,一些企业开始关注城市更新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领域的需求相对稳定,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现代工厂化混凝土生产站点
总的来说,在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采取了这些方法:数字化转型是降本增效的关键,引入物联网设备和AI算法,能实时监测材料配比、设备运行状态,并自动调整生产参数,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绿色化升级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整合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而产品创新满足新的市场需求,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兴起,高强轻质混凝土需求增大,企业研发掺入工业废渣的高标号混凝土,既降低成本又能享受环保退税政策。
04
政策风向中的曙光
尽管短期内房地产低迷态势难以逆转,但政策红利为行业带来新机遇。
“十四五”规划中,“城市更新”“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加码,为混凝土需求开辟了新空间。在今年,中央提出2025年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涉及5万多个项目,预计带动混凝土需求超千万立方米;高铁、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对特种混凝土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头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中小企业的退出反而为存活者腾出市场空间。
老旧小区改造
混凝土行业的这场危机,本质是一场“适者生存”的进化。当房地产依赖症难以为继,唯有技术革新、绿色转型和精细化管理,才能让企业穿越周期。
“过去我们拼的是谁胆子大、敢赊销,现在拼的是谁跑得快、转得稳。”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或许是最坏的时代,但也可能是重生的起点。
寒冬终将过去,春天终会到来。
你的企业是否在探索转型路径?
对于行业未来,是悲观还是乐观?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部分内容来源:裁判书网、图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